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意思是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这句话出自于战国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文章比较长,我就选出一段来帮助理解: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老百姓中形成这样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却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如何理解这段文字呢?首先孟子这段"恒产"的议论后面就是关于"井田"制的言论,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孟子的"恒产"论是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下的"恒产"论。这样的"恒产"论只能是劳动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国有土地,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其次,在孟子看来,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稳定,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第三,在这段文字之后,孟子又讲了农家的许行及"其徒数十人",从楚到滕,而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和他的门徒听说膝文公要行仁政,就表示愿受一廛(住宅)而为氓(民),按周代的制度对外来的民众,受住宅(廛)和土地是同时进行的。这正说明所谓"恒产"就是对授给的国有土地有稳定的使用权。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再生产,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孟子提出“恒产”的原因: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致。于是提出要“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上述观点适应于封建地主经济初期发展的要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成为后世士大夫们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影响:孟子予民以恒产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常被后人作为反对土地兼并和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的立论依据。总之,孟子主张收十分之一、九分之一的农业税和采取单一税收形式,减轻农民负担,让他们富起来,这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夹杂了不少保守、过时、迂阔和不切实际之处。
如何理解“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
孟子为什么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首先孟子这段"恒产"的议论后面就是关于"井田"制的言论,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孟子的"恒产"论是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下的"恒产"论。这样的"恒产"论只能是劳动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国有土地,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
其次,在孟子看来,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稳定,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在这段文字之后,孟子又讲了农家的许行及"其徒数十人",从楚到滕,而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和他的门徒听说膝文公要行仁政,就表示愿受一廛(住宅)而为氓(民),按周代的制度对外来的民众,受住宅(廛)和土地是同时进行的。这正说明所谓"恒产"就是对授给的国有土地有稳定的使用权。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再生产,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
总之,孟子主张收十分之一、九分之一的农业税和采取单一税收形式,减轻农民负担,让他们富起来,这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夹杂了不少保守、过时、迂阔和不切实际之处。
“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基本翻译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孟子 滕文公上》。
孟子是想说,先让人有恒产,而后再让人有恒心,最后让人人都成为君子(士),如此则天下大治。因此孟子在谈教化黎民的方法。
但是,记住重点,孟子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人都变成君子(士),这个有恒产,然后有恒心其实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现实的妥协。并不是说孟子就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保护产权,否则,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长久永恒的权利,那么人们就会没有创业创新和努力赚取财富的决心和恒心,只会鼓励短期行为、即时行乐,活一天算一天。一个国家如果对私人财产不予以保护,不让人有恒产,几年来一次平均,甚或通过革命强制平均产权,那么个人财产转移国外就成为可以理解的行为了。国家也不会长治久安。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大致意思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反之,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 ‘有恒产者有恒心’说明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原理?并举例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 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阳虎(即阳货,鲁季氏家臣)曾经说过:‘一心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了,要仁爱,便不能聚敛钱财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翻译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翻译:至于民众,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说明了要先“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之后,才能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孟子·梁惠王上》的介绍
这篇文章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也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全文讲述了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过程。孟子认为,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全文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翻译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拥有稳定的财产或产业,会有坚定不移的心志;而没有稳定财产或产业的人,心志就会不坚定。这句话强调了物质财富和内心态度之间的联系。它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拥有稳定的财产或产业(即有恒产),可以给人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培养出坚定和有决心的心态。相反,如果缺乏稳定的财产或产业,就会导致内心的不稳定和缺乏决心。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物质稳定和内在稳定之间的关系。它表明在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塑造中,物质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拥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如经济稳定、职业稳定或其他稳定的资源,可以提供安全感和平衡,有助于形成坚定、决心和稳定的内心态度。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物质稳定和内在稳定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了在人生中建立稳定基础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培养出坚定、有恒心和决心的心态。
上一篇:前列康普乐安片说明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