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击筑
悲歌击筑的意思
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 形容 慷慨 悲歌。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繁体写法: 撃筑悲謌 击筑悲歌的近义词: 悲歌击筑 战国 时, 荆轲 受 燕 太子丹 托付,入 秦 刺 秦王 ,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 易水 , 高渐离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描写悲壮的气氛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击筑悲歌是什么意思
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击:敲打;筑:古乐器名出处:《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拓展: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先秦时为5弦,后来发展为13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代表人物:高渐离(公元前275年—前221年),战国末年燕国人,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筑:弦乐,用竹击打发声。) 高渐离与友人荆轲一击一唱,十分和谐要好。公元前227年,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到秦国去刺杀秦王,高渐离与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和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以荆轲与当时燕的另一位勇士秦舞阳为使者,向秦王奉上原秦将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地图,以讨好秦王,而地图之中藏有利匕,其上有剧毒,准备待秦王未加注意之时,用匕首将他刺死。荆轲在易水之滨拜别了太子丹及诸位友人,临行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先为“变徵之声”(变徵,古籍也称「中」相当于简谱中4,为相对应高,非绝对音高,当以主音定调而言,具体为正声音阶或下徵音节不可考。变徵调即以变徵音为主音,其所造成效果由其调式结构特征使然,文中并未提到黄钟律高,跟F调完全没有关系,更不会是F调,完全是两套不相关的音乐理论体系。此调悲凉、凄婉,宜放悲声。后“复为羽声”(羽相当于简谱中6,亦为相对音高,为均、调中一音,羽调式以羽为主音构成音阶,或加偏音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其产生的效果也完全由调式结构造成,文中并未提及音高,也有可能单只某均、调中羽音。具体分析可参考研究其主、上主、下中、下属、属、上中、导音之间音程关系。并非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的A调式),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荆轲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赴秦的。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庾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荆轲刺秦王出自哪里?
《史记·刺客列传》作者:西汉·司马迁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 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学说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词句注解:好力:爱好勇武、力气。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颜色:脸色。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倍:通“背”。背弃、违背。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刺客列传
《荆轲刺秦王》里的成语有哪些,并解释
《荆轲刺秦王》中的成语有: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荆轲刺秦王》原文出自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高一必背课文。
参考资料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21世纪教育[引用时间2018-1-19]
荆轲刺秦王涉及成语.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9]
上一篇:一立方沙子等于多少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