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王
封候和封王有什么区别??
封候和封王的区别:1、地位不同。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2、起源不同。封侯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3、授予人群不同。侯爵只授与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王爵授予的人群比较广,常授予地方有势力的霸主。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二字王一般用于地位比“国王”“亲王”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定陶、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侯爵百度百科-王爵
什么叫做封王?
问题有点泛泛,以我平平的历史知识回答一下:
首先,封王很难。王侯将相排第一位,李广难封说的只是一个侯,可见封王有多难,要立多大的功;
其次,汉之后刘邦为了巩固自家天下,据称“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讨之”,之后形成传统,不是皇帝本家人,基本没有可能封王。
至于王的权利,要看那个朝代。藩王权大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变乱,所谓消藩-叛乱的故事不停上演。所以皇帝也会设置一定的制度来控制,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祖上也是皇族后裔,到他也就是个种地的百姓;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号称皇叔,不也织席卖履吗?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基本上封王也就是常规操作,没有什么实权。
中国古代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
1、汉代 窦太后的侄子,大将军 窦婴 魏其侯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2、三国 蜀汉丞相 诸葛亮 武乡侯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3、宋 岳飞 生前为封武昌郡开国侯死后加封为鄂王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4、明 大将军徐达 中山王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5、清 李鸿章 一等肃毅伯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扩展资料人物评价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叫封爵?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有人认为,商代封爵主要有妇,子,侯,伯,亚,男,田,方八种,少数得到“妇”封号的王的妻子有分封领地,应到自己的分封领土进行治理(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只有三人得到“妇”的封号),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子爵”封号也是只有少数儿子才能得到,“侯”“伯”爵位主要是册封亲信功臣,领地多在王朝外围,“男”,“田”爵位册封给农事监察官,只在卜文少有出现,而“方”则是册封商王朝以外的部族首领。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古代封王什么王最大
古代封王,晋王最大。
“封王”即封为国王,古代封王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其中历代封王中,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其中,“晋王”最尊。
因为“晋、秦、齐、楚”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中国历史上共出现历史上共出现了29位晋王和15位秦王。其中晋王称帝数量为13,秦王是5。包括汉族王朝(排除了少数民族立国的情况,比如晋王李克用、安庆绪等)。
古代是如何封王的?
1、古代封王的王号来源各个朝代都不一样。\x0d\x0a\x0d\x0a早期王朝,如西汉,王爵是有实际封地的,封地名称就是王号。\x0d\x0a\x0d\x0a后期王爵不再有实际的封地,如明朝王爷只有居住地,所以居住地就是王号。\x0d\x0a\x0d\x0a封建社会中期,王号有“一字王”和“两字王”之分,“一字王”的地位高于“两字王”,“一字王”一般以古代诸侯国命名,而且越是功劳大、越是与皇帝亲近,则王号优先采用古代大诸侯国名来命名,如秦王、齐王、楚王、赵王、晋王等等,这些称号要比宋王、郑王更加尊贵一些,比“两字王”,如济阳王、淮阴王等等更加高级一些。\x0d\x0a\x0d\x0a清朝时期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作为王号,一般是皇帝选择吉祥一些的字作为王号。\x0d\x0a\x0d\x0a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王爵只授予同姓的皇族子弟,个别时候可能出现异姓王,但都不是常态。\x0d\x0a\x0d\x0a2、万户侯一说主要在西汉,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x0d\x0a\x0d\x0a3、关于苏州\x0d\x0a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_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来到江南,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x0d\x0a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于公元前561年正式迁至苏州,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x0d\x0a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
上一篇:开源节流的意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