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尊师重教是什么意思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2-24 03:18:38编辑:莆仙君

为什么要尊师重教?

1、尊师重道在我国一直都是主流思想,也是传统文化,这一点从孔子的地位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因为古代时候,获取知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能够传授知识的老师,当然值得大家尊重。
2、文革时期,教师这个职业受到过非常严重的打压。之前教师这个职业很受尊重,所以薪资也比一般职业高一些,文革开始后,教师就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一大批教师被迫离开这个岗位,“臭老九”这个称号难以想象是放在教师身上的。所以在后来恢复教育制度时,为重新建立尊师重教的氛围,给教师一个节日就是其中一个手段。
3、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教师日益受到社会尊敬。最早是 1981 年 3 月,政协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时候, 17 位政协委员提议设立教师节。在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1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直到 1984 年,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在他举行的座谈会上倡议,今后可以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什么意思

尊师的解释 (1) [respect the teacher]∶ 尊敬 师长;尊敬教师 尊师爱生 尊师爱徒 (2) [Taoist priest]∶旧时对道士的敬称 详细解释 (1).尊敬师长;尊敬教师。 《礼记·学记》 :“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 北面 ,所以尊师也。” 《汉书·萧望之传》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诔》 :“聿尚登学,严道尊师。” * 《在北京 师范 大学 庆祝 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全党、全国、全 社会 都应该重视教育,尊敬教师,在整个社会形成 强烈 的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 文明 社会的一种标志。” (2).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 唐 韩愈 《石鼎联句》 诗序:“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 不敢 更论诗。” 清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武技》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 少林 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 (3).对道士的敬称。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 诗:“松间白发 黄尊师 ,童子烧香禹步时。” 五代 齐己 《经吴平观》 诗:“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乾。” 《云笈七签》 卷一一六:“少顷, 南溟 夫人 与 玉虚 尊师约,子可求而请之也。” 词语分解 尊的解释 尊 ū 地位或辈分高:尊长(僴 )。尊卑。尊贵。尊严。 敬重:尊敬。 自尊 。 尊重 。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尊府。令尊。尊姓。尊驾。 量词: 一尊 佛像。 古同“撙”。 卑 笔画数:; 部首 :寸; 师的解释 师 (师) ī 教人的人:老师。 导师 。师傅。师生。师徒。 师德 。 良师益友 。好(刼 ) 为人 师。 擅长 某种 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效法:师法古人。 榜样 :师范。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论尊师重道

□蔡忠辉

《宋史·杨时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有一
次遇到难题,与同学游酢一起到程颐家去请教。此时,天正下着大雪,
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游酢两人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
候。不知过了多久,程颐醒来后,门外积雪已有尺把厚,他发现两个“
雪人”毕恭毕敬地侍立着,十分感动,立即招呼入门,这就是“程门立
雪”的佳话。
“尊师重道”这一古风,在我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如果把这个
“道”理解为治国之道、安邦之道和民族兴旺之道,那么,师就应当受
到尊重。但印象中“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曾一度式微,这是叨“知识无
用论”之赐!知识既已无用,何必读书?又何必求师?师者在这种氛围
下自然就成了天天挨批的“臭老九”了。
不过,“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载,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如其来,知识开始有用了,于是,尊师之议,重
被提起,而且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生活待遇的
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因此
,“尊师重道”或“尊师重教”之风,可重振于杏坛、课堂了。这是值
得庆幸的大事。
当然,如此尊师重道,也仅仅是秉承传统古风而已。打开中国历史
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尊师重道例子跃然纸上。虽说那时师道之严占
上风,可也未必一味强调尊师,荀子就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的是只要发愤学习,就能
超过老师。他是从学习的辩证关系来正确看待师生关系的。
从求学来说,虽然自学成才者甚众,但终究不能无师,所以韩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因为老师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
文章开头提到的“程门立雪”佳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为师者来说,却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记取“人之患,在好为人
师”,如果好为人师,必自以为是,久而久之,必自暴其短。
从学习来说,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师,这是事物
发展的规律。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科学家戴维,曾引导过法拉第,后来法
拉第的研究发明超过了戴维。鲁迅曾师从章太炎、藤野先生,而鲁迅的
学问、成就远比两师为高。但鲁迅却抱着“一入师门,终身不忘”的感
情,始终对两师尊敬,执礼甚恭。鲁迅的尊师是由衷的。
报载,邻邦日本的农村,地方负责人和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教师
,便侧身立,一鞠躬,“先生好!”老师带领小学生过马路,警察先敬
礼,指挥他们优先通行。眼下,中华宇内“尊师重道”、“尊师重教”
之风正浓,这是国兴之象征。而严师也应形成风气,因为“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所学”。为师不严,无以教出
好学生,良好学风也就难以形成。
尊师重道

宗 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各行各业都讲究尊师重道。那么,人们为什么尊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们重视所传的道,所以人们尊师。“道”是无形相可见的,他只是集中显现于人们的意识当中,人们有了这种意识,自然去重视他。由于人们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道。然而,道虽无相可见,师却是道的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可以在老师身上学道,学业,解开种种的疑惑。我们学的是道,老师给的是道,道把我们和老师连接起来,而师则永远在道的前面。曾经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过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她说:“有源头,就有江河,有江河才有数不尽的后浪。”路是人们走出来的,道是人们积累出来的。道本身源于人们,而这些能发现道的人也就是师。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所说的道流传至今,他的道是极其高妙的,孔子本人也是极其伟大的,所以后世都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可见,有了师才有源源不断的道可以传,而有了这些道,才有了后世的师,后世的道,后世的弟子。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推一浪。”所以说,师就好比是源头,道就好比江河,而那数不尽的后浪则是弟子,而这些弟子也就是后世之师,要传给后世人的道。如果我们只重于那看似宽广的江河,而不尊于源头,那么源头一旦枯竭,后浪就会跟着消失,到时,即使是再宽广的江河,也仍只是一洼 死水。所以,我们重道必先尊师,因为,这“尊师”就是我们的求“道”之道。我们也不妨看看古人的尊师之道。《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子贡在老师的坟傍搭了一个草棚,独自住在里面为老师守孝,直到三年之后才肯离去。自先秦以后,历代儒者莫不尊师,最典型的就有“程门立雪”的故事。其实,也不单单只有儒教之人尊师,古时的人们大都是尊师的,即便是万人之上的天子也必须尊师。天子封国师时,满朝文武百官连同天子本人都要叩拜老师。可见,重道必先尊师实在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佛教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跪雪断臂,体现的也就是这“尊师重道”的精神。
然而,佛教中的尊师重道与一般社会上的尊师重道是有所不同的。释迦世尊在《猛利问经》中说:“学法一字,师恩德一劫不能报,何况师父指引整个成佛之道?穷劫易不能报。”所以说,为求道,佛弟子都必须恭敬师父。佛教典籍中对于事师法的记载有很多,如《沙弥律仪要略》中说:“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当如师教,常应和顺……”。为什么佛教中一再强调尊师呢?密教中有一位侠惹瓦大师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善知识,若不恭敬依止善知识,是对于什么道,都不能生起的。”可见,佛弟子不但因师的恩德而尊师,要想得到如法的解脱之道,也必须尊师。其实,师父本人并没有要求我们去恭敬他,我们恭敬的是道、是法。佛教中有句话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想想我们伟大的佛陀,抛弃王位,出家为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后于菩提树下降魔成正觉,方才流传出后世的佛法,这是多么的不易啊!所以说佛法是十分珍贵的。如果我们不尊师而只空谈于重道,这样一个连基本的尊师之道都不重视的人,师父怎么会把如此珍贵的法传给他呢?正所谓:“根基不利,不堪大法。”因为受法之人,负担的是将正法弘范三界,维持清净法脉的重任,也是人天之师表。一个不尊师的人,本身就缺少了尊师之道,又有什么资格接受如此珍贵的法呢?所以,一位具有纯正知见的师父是不会把无上的妙道传给这种人的,佛不度无缘之人,道也不传不堪之人。即使是师父传道给这种人,他也不会得到成就。《金刚心要》中说:“唯于亲近教授师不如法事,起轻慢,依其教授昼夜修,等同修习地狱因。”由此可见,不尊师,我们就求不到如法的解脱之道,即便是求到了,在道业上,恐怕也是寸步难行。我想大家都知道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他对上师的恭敬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大师在未出家时,曾修习过黑法,用咒语诛杀了很多人,业障很重,所以大师刚刚到玛尔巴上师那里去求法时,上师不传给他任何法并且千方百计地折磨他。上师先后九次命令大师将石头背上山,独自建造房屋,每当房屋快建好时,他就会命令大师将房屋拆掉,把石头背下山,然后再背上山去建造房屋,然后再拆,如此反反复复共九次。大师的背因背石头磨了三个大洞,血肉模糊,而玛尔巴上师依旧打他骂他,却不传给他任何法。但是密勒日巴大师对上师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依旧恭敬上师如孝子对父一般,当然,我们的密勒日巴大师最终得到了玛尔巴上师的传法心要,也成为后人共尊的如理良师。到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尊师方能得如法之道。”
上面我们谈了“尊师”,下面再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谈一谈“重道”。我们佛弟子一生就是为了求道、修道、然后证道。即使是尊师,其目的也在于重道;佛之所以让弟子们闻思修,目的也在此。若师父将法传给弟子,而弟子不重修道,也终究不能解脱;若一味尊师而不重道,那也只算得上半个孝顺的徒弟,却不能堪称为法器。所以,为弟子的应在师父的指引下如理行持,方能解脱。这也就是弟子为什么要重道的原因之一。其次,弟子只有重道才能了解道,这样才能辨别道的邪与正,从而弘扬正法摒弃邪法。日后为人师之时,也不会将他人引入歧途。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为师之道。为人师者,要能传弟子以道,授弟子以业,解弟子之惑;除此之外,佛教中的师还要具备十德,即便不能全备十德,最起码也要具持戒和悲悯两种德行。而这两种德,都是佛教中的如法之道。其实师的责任就在于致力于道的弘扬,以悲悯心授给弟子解脱之法,引导弟子倒归圣位,并且堪为他人之师,以令正道相续不断,让更多的人闻道解脱。所以,为人师者不但要重于自身之道,还要以悲悯心重视后世之道。重,对轻而言,主次分明。所以,师重的是正道,而不是名闻利养等非道。如果为人师而重非道,那么,无论这个师是否还有正道可传,他都不能算是一位“如理之师”。如果由这样的师将道传下去的话,我们的道恐怕就要在半路夭折了。正所谓:“道不尊由师不严,师严而后道尊。”可见一位如理之师的重点就在于重道。当年,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要传衣钵时,他座下的弟子都认为应传给神秀大师。而禅师却因为神秀大师未到达开悟的境界,没有将衣钵传给他。相反,在看了慧能大师的偈颂之后,毅然冒着风险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当时,禅师这样做,不但对慧能大师有危险,连同禅师本人都要备受众人的质疑。但弘忍禅师却丝毫不注重自己的利益,在半夜用一只小船亲自送慧能大师逃走。而我们的慧能大师也最终盛弘了禅宗。弘忍禅师便是一位典型的重道之师,倘若当年禅师不重于道,而注重于自己传了衣钵之后,难度悠悠之众口,怀着怕惹祸上身的心理将衣钵传给了神秀大师的话,那么今天也许我们就不会承认弘忍禅师为禅宗五祖了,现今的佛教界中,也许禅宗不会如此兴盛。正如古人所说:“自私自利之学兴而师道衰矣。”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其实尊师重道的问题,不单单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然,我们不会要求老师怎样做,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面对“尊师”,弟子是我们,面对“重道”,我们却也是为人师表。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斗,努力不懈地追求正道。也许,多年后,您也同样对着后世之人论“尊师与重道”,我由衷地希望您不要忘记这两句话,那就是:尊师即得如法之道,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上一篇:我的世界红石教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