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商圣范蠡名言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2-23 21:35:11编辑:莆仙君

范蠡,商圣的智慧

智慧都是体现在小事情之上的,往往越是最小的事情最能见一个人的智慧。 范蠡,一个被商人尊称行业始祖的人,他便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他的智慧与才华不仅仅体现于前期的谋略之上,更是体现在后期之上。 范蠡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位极人臣。 如若是别人的话,恐怕早就享受自己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但是范蠡没有,他却激流勇退,找到了与他搭档的文种说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熟”。 欲请文种与他一起离开赵国 但文种终究没有看透局势变化,婉拒了范蠡的邀请。 不久越王勾践来到文种府邸对文种说到:「 ”你曾向我献上灭吴七计,但我只用了三计便灭了吴国,如今还剩下四计请你到地下找我父王实行吧” 文种一见如此情型仰天长叹一声便挥剑自尽。 而范蠡却带着西施驾小舟辗转多次转为经商低买高卖也在几十年时间之中收获百金有余,富甲一方。 同样是勾践的谋士,同样对勾践的霸业有巨大帮助,但最后一人却落得身死魂消,一人却逍遥快活。不得不赞叹一下范蠡的智慧。 人都是自私的,勾践更是感觉自身之能力不足以驾驭二人更不想与二人分享成果,故此便痛下杀手。 范蠡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早早便做好了打算,从而抽身而退。


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

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贫但对从小便有大志,热爱读书,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岁的范蠡遇见好友文种,两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样的见解,后来两人深知楚国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起用,甚是失望。于是公元前511年,两人相约共入越国,投身于越王。虽为越王的门下,但是范蠡却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当时越国和吴国交战之猛,后越国败于吴国,范蠡和文种方被起用。 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换来他日反攻时日,并献上灭吴九策。公元前490年。隐忍的勾践得以反国,范蠡等人一同归返,之后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勾践身边为他辅佐提供策略,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帮助勾践重得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同年,范蠡便辞官而去,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泛舟五湖四处经商,范蠡为出色的商人,有着惊人的经商之道,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救济贫困之人,为世人所称道。公元前448年,范蠡病逝,享年八十八岁。范蠡一生的政治抱负起于越国也终于越国,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后,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便辞官而去。 范蠡学识惊人,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对经商之道很有见解,颇有远见,卓尔不凡的经济活动使范蠡家财万贯。范蠡一开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地,在这里赚了他的第一桶金,逐渐名声渐大,不凡的经济头脑被齐国人看中,便进宫当了为期三年的宰相。这次也依旧是范蠡主动提出辞职的,他深知一介布衣能官至宰相实属不易,为免祸事便离去。 为避免政事,范蠡到了陶地定居(后人为纪念范蠡称此地为定陶)。范蠡做生意主张掌握时机,把握现有资源,通过交换赚取利润。一次范蠡到一个镇上经商,这里有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后,留下的大湖,遂百姓于此居住,安居乐业。范蠡很快发现当地盛产核桃、野味等山货,由其缺少食盐、日用品等,范蠡由此发现商机,便高价收购当地山货,经过分类等将这些山货售往各地,而后再回购食盐等物品卖到此地,一来一往,范蠡赚取了很多。 故这个行为吸引了更多商家像范蠡学习,带动了此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该地百姓的供货的积极性,渐渐的人们都变得富有起来。范蠡的生意经,不仅能使他自己变得富裕,也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与民同富。范蠡本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帮助他雪耻灭国之辱,成就霸业。因范蠡深知越王品性,故在成为复国一大功臣后,范蠡便请辞离去,以保性命。 后范蠡因卓越的商业头脑,成为史上的商圣,因定居于定陶,在这里再一次发家致富,故有“陶朱公”之称,后世人以“陶朱公”形容富甲之人。范蠡被世人冠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典型人物,他前后三次散尽财物,或是救济贫困的家人,或是给困苦的百姓,对于财物从不吝啬,即使散尽钱财,凭借其能力又很快能聚集财物,成为富甲之人。 且说范蠡从越国离开到了齐国,在这里带着家人进行苦耕劳作,不出数年便家财万贯,成为名人,齐国人听说范蠡精明的头脑,便让他出任齐国宰相,拥有很多财富。但没出三年,范蠡因位居高位深感不安,便辞官而去,自己的财物均散给以前的邻居们和需要帮助的人,带着重要的财物而去。 随后范蠡便到了贸易中枢的地段定陶,范蠡对这里考察了一番,认为是贸易的最佳地点,经济繁荣、商业往来频繁,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通道,在这里可以致富,于是范蠡便自称“陶朱公”,在这里范蠡发挥他先进的经济之道,贸易流通十分谨慎,很看重时机,随没过多久便家财上亿。


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商人

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商人有很多,但是最为有名的当属以下四位: 商业始祖——王 亥 慈善商圣——范 蠡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 炽 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子姓,又名振 ,夏朝时期商丘人,商族。 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 王亥是王姓始祖。 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 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 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红顶商人"。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 王炽"幼而颖异",但由于父兄早逝,家计甚窘,少年的王炽不得不放弃读书,拿着母亲变卖首饰和衣物凑得的20两银子,出门学做生意。 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 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 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 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 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民间称为"钱王"。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 《史记。 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 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 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 《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 *** 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 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 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 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上一篇:臀大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