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2-21 10:28:24编辑:莆仙君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主张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得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他们纷纷参与到这场文化革命运动中,反对中国的封建压迫的儒教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也就是“四提倡”和“四反对”,主要表现为: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创导人之一鲁迅首先是提倡民主方面,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大力发表民主宣言,反对帝制和专制,对封建、复辟的思想进行了抨击。这次运动,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拥护封建主义专制的孔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高呼“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口号。由于是陈独秀认为,要消灭专制,就必须先消灭军阀,消灭封建宗法和封建道德规范。其次是提倡科学,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近代科学理念,发扬西方的先进科学精神,使当时的人民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第三,是提倡新道德。在提倡新道德的前提,必须先打到原来一直存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旧道德观念。像《建党伟业》中胡适在演说中发表的讲话一样:欲立其一,必先废其一。所以他们对于统治了中国思想孔孟儒学提出了反对观点,并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和文化风格。第四,提倡新文学。新文学的含义,就是白话文。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启了中国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先河,此后中国的报刊,杂志等都开始沿用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复辟,为民主革命运动的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有何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准备和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质变。

2、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3、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4、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5、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6、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青年节的意义
在1919年的5月4日,青年人群走上街头,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运动,这一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不仅让青年人成为历史的主角,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素材。时至今日,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五四青年节呢?笔者以为,五四青年节的精神内涵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我们庆祝的形式。比如,以往的历史中没有互联网的参与,今天却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有了更多的时代印记。所以,五四青年节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形式和不变的精神内核。


铁肩担道义,这应该是五四青年节不变的精神价值所在。在1919年的那场运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正是青年人走上街头,振臂一呼,才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起来。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样的精神价值,都不难发现其中的痕迹,即通过“铁肩担道义”的内容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每一代青年人的身上,都应该有这样的痕迹,也都应该有这样的价值呈现。今天,我们需要的五四青年节,就是重温历史中这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种铁肩担道义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时代,总是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在这样的不同价值诉求中,却能够找寻到相似的精神内核。

热衷于本职,这也是五四青年节需要重申的内容。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职业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安身立命,如何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灌输的内容。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通过五四青年节这样的节日,让我们重新看到对于本职工作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任何人都需要通过本职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也需要在本职工作上不断奉献,创造人生辉煌;另外一方面,本职工作在于坚守,在于热衷,这些都是我们在青年节需要重申的价值。只有当每个青年人都能够认识到这样的基本价值,都清楚看到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意义,才能够不断奉献,不断呈现出一个新的天地。

勇于攀高峰,这也是五四青年节应该点明的主旨。在节日里,我们不能够只是缅怀过去,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内容在于,每个青年人都应该有着勇于攀登高峰的勇气和豪迈气质,在这样的勇气和豪迈气质中,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对于个体来说,通过这样的勇于攀登高峰精神,能够实现个体的价值;对于青春中国来说,通过这样的勇于攀登高峰,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贡献。这或许才是我们每年庆祝五四青年节的真正归宿所在。


上一篇:地铁闸机的类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