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三舍是指
成语退避三舍的三舍是指:九十里。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退避三舍”。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是:晋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后撤九十里。
这里我想说说这场春秋史上著名的晋楚“成濮大战”中,楚将子玉的故事。
大战之初,楚王预感不详,决定撤军。大将子玉年轻气盛,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坚决抗命。
他对楚王说:“我当初让您杀死公子重耳你不听。我不敢说立大功,但也要用胜利来堵住那些奸佞小人的嘴巴。”
楚王无奈,只给了子玉180辆战车和少量的军队。
大战开始,子玉进攻,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
晋国退军,一则报答了楚王的恩情,树立了诚信的榜样,取得了民心的支持;二则避开了子玉凌厉的攻势,诱敌深入,反而争取了主动;三则争取了准备的时间,使其他盟国的军队有时间合围楚军。
而这一切,对方并不知晓。楚军将士见晋军撤退,都不愿再战,子玉却认为晋军胆小畏惧,强令出击。结果楚军深陷重围,全线溃败,子玉含羞自杀。
历史就是这样,子玉的自取其辱,成就了城濮之战晋国的完胜。晋文公也在践土会盟上,被周天子亲自册封为侯伯(诸侯之长),成为春秋时代第二位霸主。
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扩展资料: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争权夺利、挺身而出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锋芒毕露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意思是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透露出来。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是一个中国汉语词语,意思是挺直身体站出来的意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上一篇:美国女星排行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