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是什么意思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出处:《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泥丸:小泥球。金沙:金沙江。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都笑逐颜开。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创作背景: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扩展资料: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新华网——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作的诗词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全诗意思。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出处:《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泥丸:小泥球。金沙:金沙江。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都笑逐颜开。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创作背景: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扩展资料: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新华网——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作的诗词
“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哪三军?
“三军”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泛指整个红军。《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创作年代: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译文:红军从来都不害怕探索的困难和先祖。成千上万山峰和水域的艰辛和艰辛,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武陵山脉如此高低有秩,它们是无穷无尽的,但在我们的眼中,它们正像波浪一样慢慢地翻滚。乌蒙山是雄伟的,但在红军眼里,就像在脚下滚动的泥球,在金沙江岸边悬崖上,湍急的水淹没了高耸的悬崖,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在大渡河东侧,两侧只有十几根铁绳。这使人感觉有点凄冷。让红军高兴的是看到庐山,那里到处都是白雪皑皑。我们翻过庐山后,都是兴奋的,红军脸上满是笑容。扩展资料:《七律长征》开始于1935年9月下旬,并于1935年10月完成。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政府的包围圈,为了准备抗日战争,使中国免于危险。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以摆脱国民军队,撤出中央基地并开始长征,由江西瑞金出发,世界闻名的长征路正式开始。《七律·长征》是在距离长征胜利不久,红军还在路上即兴发挥的。作为红军领袖,毛泽东经历了磨难,感到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此诗开门见山的表达的红军的赞美,不怕困难,勇敢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全文的情感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三军过后尽开颜里三军是什么意思?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一、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二、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三、出处毛泽东《七律·长征》扩展资料:赏析《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上一篇:拼多多自动回复机器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