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晚
除夕守岁,春晚相伴,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除夕夜看"春晚"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守岁形式。虽然春晚现在有很多人在吐槽,但春晚的相声、小品、魔术、杂技和歌舞节目,早已成为我们中国人过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最欢乐的背景。不知不觉它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了40多个除夕夜了。现在,除夕我们可以看春晚,那么,在中国古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他们过年的时候会看什么节目呢?
春晚相对于这个几千年历史的“春节”来说,虽是还一个新鲜事物,不过,载歌载舞,狂欢过年的传统却比春节的历史更悠久。可以说“春晚”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很久很久以前,冬尽春来,中国原始社会出现了"腊祭"。人们杀猪宰羊,以祭天敬神;用朱砂抹脸,用鸟翼装饰,边唱边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应该是"春晚"最原始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朝开始出现庆祝春节的"文艺表演“,但形式还是比较单调,仅仅是吹吹打打,谓之"演春";再往后,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相声的雏形,称为"俳优"[pái yōu]。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韩非子·难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虽然古代俳优和现代相声之间并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但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确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后。文艺青年汉武帝在以舞姿动人的皇后卫子夫的协助下,汉代后宫兴起了名副其实的"春晚"。尽管节目形式没有现在的丰富多彩,主要以杂技和杂耍,包括走绳、藏人幻术等,穿插助兴歌舞为主。那时候这种“春节联欢会”每年都举办一次。"春晚"就是从这里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大唐盛世,每到除夕之时,皇帝会召集重臣、亲属一起守岁,"春晚"的节目内容进一步丰富,观赏性也提升了不少。规模和排扬更是空前绝后。后宫佳丽的霓裳羽衣舞,西域女郎的胡旋舞,宫廷贵族的柔婉软舞,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舞乐伴奏,歌舞阵容堪称世界一流。除此之外,其他节目也不逊色,如滑稽表演、相扑、魔术等等。更令人惊叹的是压轴的舞马表演,就是让上百匹高头大马踩着音乐节拍起舞,甚至让它们口衔酒杯,半跪着给客人敬酒。可见,唐朝宫廷夜宴已经是一台内容充实、娱乐性超强的大型"春晚"。据说,这样一台唐朝"春晚"要持续十个多小时,比五个小时的现代春晚信息量大多了!什么?你想要一张入门券?哦不好意思,你得是皇亲国戚,或者朝廷重臣,再不济,也得是臣子的家眷。所以啊,唐朝超长版豪华春晚,是有门槛的。
宋朝的“春晚”同样热闹非凡。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的“春晚”是在正月初一大朝会之后才开演。演员全部是吃着财政饭的专业艺人,归属教坊司管辖。,每年腊月,从初一开始,宋朝教坊司的艺人就开始排练了。人数规模更是赶超现在的春晚,光童星就高达600多人,可见其晚会场面的宏大。
到了清代,宫廷除夕的夜宴就已经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春晚的味道了,艺术表演形式已多元化了。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宫廷演出节目单上就可以看到,其内容涵盖歌舞、大合唱、新编芭蕾舞剧、演唱、相声、硬气功表演、小品等,在演出间歇还会穿插现场采访,甚至会宣读海内外各界发来的贺电,听上去是不是挺时髦的?这样的"春晚"是不是已经相当的现代了。如果说宫廷除夕夜宴相当于今天的央视春晚的话,那么一些大户人家的私人家宴则堪称“地方春晚”。但比起"央视春晚","地方春晚"的阵容与节目无疑简陋得多,大多是请一两个戏班子来热闹热闹。
古代的春晚基本上都是皇帝与大臣在宫廷里莺歌燕舞,却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而现代春晚才是真正的全民同乐的除夕盛宴。因此,看春晚早已成为现代中国人除夕守岁的新民俗。 有很多人虽然嘴上说着"不看春晚好多年",但春晚带来的话题讨论,春晚的热门节目,又有谁不在过年期间聊上几句呢?春晚,可以说早就融入了现代中国人的骨髓。
没有春晚,那还叫过年吗?
上一篇:巴菲特撤退!
下一篇:济南奶茶原料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