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热点 >

“炝”和“凉拌”有什么不同?追忆小时候喜欢吃的一道炝菜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3-01-27 00:16:48编辑:莆仙君

春节将至,不管“年味”是变淡还是变迁,大年三十晚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即使时代再变这个全家团圆的重要仪式应该不会变。所以,准备年夜饭是大家用上各种烹饪手段,发挥所长、大显身手、各显神通的好时机。

我在“水火相偕:烹调的精髓与灵魂”一文中,介绍过中华烹饪文化中的各种烹调手段,其中有一段谈到“烩”和“炝”、“炝”和“凉拌”的差别——

烩的主体是已熟的食材,将其与辅料、调味料等一起加热而成,比如全国各地大致都有烩三鲜,其主材包括已制熟的鱼圆、肉圆、皮肚、蛋饺等(因地而异)。再如烩面、大杂烩等,所用主材都是已熟的食材。

与烩相似,“炝”所用主体也是已熟的食材,与配料和调味料拌在一起。差别在于,烩是有火的热拌,炝是无火的冷拌。比如海米炝芹菜,所用主材是焯过水已熟了的芹菜。

还有一个类似的烹饪技术叫“凉拌”,它和炝的差别在于,炝所用主材为熟,凉拌所用主材为生(比如凉拌黄瓜、凉拌莴笋等)。

所以,“炝”和“凉拌”的差别就在于所用食材生熟的不同。

谈及“炝”,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道家常炝菜。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六七十年代,很少吃到肉和荤菜,平日以蔬菜为主,又由于油是凭票限量供应(记得好像是每人每月五两),所以炒蔬菜用油要精打细算,尽量少用。

少油炒出来的蔬菜带来两个特点,一是生活中缺少荤菜的情况下,蔬菜里还看不见油,二是炒菜利用的是油的高温,油少自然缺少炒菜应有的味道和口感,所以,很多现在特别喜欢吃的蔬菜,小时候都很不喜欢。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本身味道比较浓的蔬菜是我喜欢的,比如韭菜、大蒜(老家叫青蒜)、蒜苗,也就是所谓有“荤味”的蔬菜。

另外,有些蔬菜虽然不喜欢,但烹调方式可以改变一个菜的口味和口感,采用比较容易入味的做法就可能让我改变对一个菜的好恶。

茄子本身最适合多油,以茄子为食材的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油焖茄子”,那时候少油,自然不会喜欢烧茄子这道家常菜。

油焖茄子(网络图片)

但同样是少油,却很喜欢“炝茄子”。

这是一道做法并不复杂、用料也很简单的炝菜。

首先将茄子剖成两半,然后蒸熟。如果觉得动用蒸笼太麻烦,一般可以在炒菜锅上用筷子横竖搭起一个简易的蒸屉,茄子剖面朝下搁在上面,蒸熟为止;

然后,将热气腾腾的蒸好的茄子放到冷水中降温,撕去茄子的皮,用手尽量挤干茄子里的水分,再将茄子撕成铅笔粗细的条状;

加入酱油、蒜末和少许麻油简单冷拌即成。

与当年略有差别的炝茄子(网络图片)

这道炝茄子,由于酱油浸入到挤干水分的茄子里,非常入味,再加上蒜香和麻油的香味,软润可口,即使少油,但却非常好吃,让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好感不减。

在那个无荤少油的年代,这仿佛就是一道人间美味。

顺带想起来,那时候的酱油都是自然酿造,不加各类辅料,但却很鲜美,与我同年的人想必大多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爱喝的酱油汤。所谓酱油汤,就是碗里加点酱油和一小块猪油,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即使这样,还不是随心所欲想喝就能喝到的,因为还得考虑节省。这些恐怕都是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饫甘餍肥的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拉东扯西,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

上一篇:周深《归处》|卡布歌声悠扬深情,年初一去看《侍神令》

下一篇:2022豪华品牌销量榜出炉,宝马卫冕成功,雷克萨斯“腰斩”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