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热点 >

音乐赞助制:古代欧洲的音乐赞助人,如何促使欧洲古典音乐发展?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3-01-09 12:00:06编辑:莆仙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音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

音乐在当下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繁荣,如今的我们可以肆意享受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乡村音乐等多种多样美妙的乐曲。

自从音乐诞生以来,音乐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曾经说过:音乐就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马克思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发展历史上,以欧洲的音乐发展史最具代表性。

要知道,虽然音乐最初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妙绝伦的恩赐,但是好的音乐绝对不是自己就能产生的。

一定是音乐人们经过苦心钻研之后,才谱写出美丽的乐章。

中世纪的欧洲,就有这么一群为了音乐呕心沥血的创作人。正是在他们的努力创作下,古代欧洲的音乐迎来了繁荣的发展。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听起来似乎有些粗俗。

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欧洲音乐的创作,绝对离不开那些欣赏音乐,并且愿意资助音乐家们创作音乐的“金主爸爸”们。

最初的音乐赞助模式

其实在现代社会,有钱人投资音乐出钱给音乐人出专辑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毕竟一张音乐专辑之中有多首歌曲。

这些歌曲从谱曲、写词、录制再到发行,还有MV的录制,这些处处都需要用到钱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音乐本身不需要钱,但是音乐家需要钱。离开了钱,音乐家的创作将会寸步难行。

这就是所谓的音乐赞助制,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陌生?

不过当今的音乐行业就是如此,只要音乐创作人真的有才华能够创作出爆火的专辑,那么自然会有大批的投资人抢着投资这个音乐创作者。

只要音乐专辑真的能够大卖,那么这些投资人获得的回报那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种音乐赞助制度最早正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有人可能会对此感到疑惑:现代社会人们的温饱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这才有心情去欣赏音乐这种艺术,因此音乐家们创作出来的音乐才有商业价值,投资人才会对他们进行投资。

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连温饱尚且都不能保证,音乐形式也不够成熟,又为何会有投资人敢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去对音乐人进行投资呢?

事实的确如此,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下,除了那些王公贵族之外,多的是那些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的贫苦百姓。

因此当时虽然有音乐家创作音乐,但是这些音乐的受众基本上都是那些达官显贵,这部分人虽然富有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当时音乐创作者们的境况并不好。

除了受众面小之外,对于古代欧洲的音乐创作者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这种东西真正想要做好,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要一蹴而就直接创作出天籁之音,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搞音乐的人,都要经历创作音乐的“阵痛期”,即在没有创作出好音乐功成名就之前的创作历程。

在这段“阵痛期”内,物质上的贫穷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即便是天才如莫扎特,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之后,才创作出了名扬四海的乐章,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莫扎特

音乐固然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但是要说好话,肯定要先吃饱饭,因此这些音乐人们就需要有人来对他们的物质生活进行资助,保证他们拥有一个安稳的创作环境。

有了这种需求之后,自然而然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就诞生了最早的音乐赞助人。

不过中世纪欧洲的音乐赞助人,并不是像字面意义上那样,是个人对音乐进行赞助。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来看,中世纪的欧洲音乐赞助人,通常是一类人、一群人,而这个群体隶属于中世界欧洲最富有、最有实力的教会。

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传播上帝旨意的教会,怎么会跟一群音乐创作者搞到一起去,还成为了他们的赞助人呢?

其实不难解释为什么教会会对音乐创作进行资助。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是大陆上最富有的势力。

教会中的高级教士和主教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通过传教和征税获得财富。

这些教会的人们,在满足了物质上的追求之后,便开始附庸风雅,学起了世俗的贵族们欣赏音乐。

因此自然会对那些需要帮助的音乐创作人们伸出援手,此外,天主教会对音乐创作进行赞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在天主教的认知里,音乐是上帝带给人间的礼物。聆听音乐能够洗涤人们内心的罪恶,能引导人们信仰上帝。

因此自认为是上帝旨意传承者的天主教会,无论是真的秉承上帝的旨意也好,还是想要把这种控制人们内心的方式掌握在手中也罢,都会对音乐予以大力的支持。

中世纪的教会权势滔天,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连世俗的君主都要臣服于教皇的脚下。

因此在天主教会的推崇下,音乐很快就成为了欧洲一种流行的文化艺术。

欧洲的国王和封建主们,眼见连教会都对音乐如此推崇,自然也跟着教会一起赞助音乐人的创作。

在这些人的赞助下,欧洲最早的音乐得以免于因为物质上的贫乏而中断发展,逐渐兴盛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音乐赞助人的形式,也出现了变化。

文艺复兴之后,赞助模式的分化

中世纪在欧洲人的历史中,被称为“黑暗的时代”。

这是由于教廷对人们在各个方面上的奴役。因而在中世纪末期,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天主教廷的枷锁,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

虽然文艺复兴打着反对教廷文化的旗号。但是对于音乐这种备受教廷推崇的艺术文化,人们却并没有反对,反而是提供了支持。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这些新兴的阶级对音乐产生了需求,让欧洲的音乐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不过这个时候,音乐赞助人的形式就和中世纪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文艺复兴过后,对音乐的赞助,更加贴近于“音乐赞助人”这个称呼。

在赞助的模式上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基础的赞助模式——群体赞助。

这种赞助模式的主体和之前一样,还是教会以及一些财大气粗的世俗王室。

虽然教会在文艺复兴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损失了很多教徒,其势力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一手遮天。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如何教会在欧洲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即便是衰落后的教会想要赞助音乐人搞创作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除此之外,衰落后的教会急需招揽教徒来重振他们往日的声威,因此也想通过音乐来吸引教徒。

世俗王室资助音乐的原因就十分简单了,物质上富有的王室一贯财大气粗。资助音乐创作者纯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精神以及娱乐生活上的需要。

这些王室有多土豪呢?他们嫌资助一个或者几个音乐家不够过瘾,索性就直接资助一群音乐家。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欧洲那些“某某皇家交响乐团”,那就是那些欧洲皇室们资助的。

除了教会和世俗王室之外,这个时候的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赞助模式,那就是个人赞助模式。

不过要是真的追根究底起来,这种赞助模式其实和第一种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在欧洲社会开始萌芽,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和城市市民阶层。

这类人在物质上壮大起来后,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因此他们便将目光投向了音乐这种艺术。

虽然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封建王权,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在艺术的欣赏上确实做得很好。

新兴的资产阶级们同样无法拒绝音乐的诱惑。所以资产阶级中的个人成为了音乐家的资助者。

他们雇佣音乐家独自为他们演奏,邀请他们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除了资产阶级之外,教会中的教皇和世俗王室中的国王,也是个人赞助模式中的生力军。

教皇和国王,分别掌握着最高的教权和王权,是欧洲最有权势的人,和所属的教会与王室不同,教皇和国王一般都会只资助一个他们认为最厉害的音乐家,将其作为自己资助的对象。

不过归根结底,教皇和国王对个人的赞助,其目的和教会与王室对群体音乐家的赞助目的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这种个人赞助,应该算在前面的那一种赞助模式上。

毕竟个人赞助模式和群体赞助模式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个人赞助除了个人对音乐的赞赏与追求之外,不附带其他的目的。

音乐赞助人和音乐家的地位问题

这便是中世纪欧洲音乐赞助制度的基本演变。

那么在这样的制度下,音乐人和音乐赞助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或许人们会认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因为如今的西方社会最注重的就是自由平等,这个想法是荒谬的。

音乐赞助人和音乐人之间,看起来是我提供物质条件给你,你给我表演好听的歌曲这种平等交换的关系。

但实际上,音乐人无论是从物质财富也好还是社会地位也好,都无法跟赞助人相比较。

欧洲的这种赞助制度,就和我们古代封建社会君王让宫廷乐师给自己演奏一样。

只要我不需要你为我演奏了,就可以随时踢开你。只不过欧洲的这种赞助制度下,音乐人在名义上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罢了。

毕竟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无论在怎么高雅,终究也只是局限于精神上的满足罢了。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所追求的还是物质上的富有,没有物质上的富有,自然不可能能有音乐的流行。

生存才是第一需求,只有生存得以保证,人们才有精力去欣赏音乐。所以这注定了音乐家的地位永远都不可能超过那些给予他们资助的人。

上层的建筑再怎么华丽,没有经济做基础,那等待它的只有坍塌的命运。

不过总的来说,古代欧洲的音乐赞助人,确实推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今天欧洲的音乐文化能发展得如此繁荣,离不开音乐赞助人和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欧洲音乐史》

《音乐赞助人与西方音乐文化》

上一篇:一起自驾露营跨年吧,2022款唐EV竟有这么多宝藏!

下一篇:勇士喜讯!嘴哥伤情有积极进展,科尔:希望他能在下场重返首发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