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付出换不来爱,只会沦为别人的炮灰!
今天看完《追风筝的人》,接着去看了网友的评论。大多赞誉哈桑的忠诚、温情、善良……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是哈桑,你愿意无底线地付出自己的忠诚吗,你能容忍无法保护自己的善良吗,从哈桑的角度还能体会到温情吗?
哈桑出生在一个阿富汗富人的院子里,他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他也是富家少爷阿米尔的玩伴。
他与少爷阿米尔同吃一个乳母的奶长大,他们从小都没有母亲,阿米尔的母亲因难产而死,而哈桑的母亲与人私奔。
因为母亲的去世,阿米尔受尽父亲的冷落,在父亲看来,阿米尔夺走了他的妻子;而哈桑宁愿没有自己的母亲,私奔是多么丢人的事情。
他们人生的第一句话,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他玩伴的名字。
“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这句话让阿米尔感动的那个瞬间,袒露着他内心深深的渴望。
心理学学者武志红老师用“爱的炮灰”,精准地描绘了哈桑卑微的爱。
哈桑和阿米尔一起长大,只要阿米尔有需求,哈桑不问缘由地帮他实现。用镜子的反光扰乱邻居的生活,用弹弓打牧羊人的骆驼,为了保护阿米尔与恶霸阿塞夫对峙……
哈桑和阿米尔之间还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哈桑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哈桑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阿米尔)说。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哈桑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阿米尔)。
“不过我怀疑,”哈桑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
阿米尔渴望哈桑用吃泥巴的方式,来证明对他的忠诚。哈桑也非常愿意通过吃泥巴来表达对阿米尔的爱。
阿米尔渴望哈桑成为自己的炮灰;哈桑主动愿意成为阿米尔的炮灰。
吃泥巴的机会很快来了,阿米尔为了获得打开父亲心灵的钥匙,他必须获得风筝比赛的冠军。作为参赛者不仅要割断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还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获得战利品才算赢得胜利。
在阿米尔割断最后一个风筝后,哈桑又说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他不顾一切地去追逐那个蓝色的风筝。在幽暗凌乱的一个小巷里,遇到了当地的恶霸阿塞夫一伙人。
阿塞夫用哈桑的人身安全威胁,换取那只蓝色的风筝。
哈桑拒绝了,他明白这个风筝对阿米尔有多么的重要。为了保护阿米尔的胜利果实,哈桑被阿塞夫强奸了。
而这一切也被前来寻哈桑的阿米尔看到了,他躲在黑暗里看到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除了内心的煎熬之外,眼睛瞥向那只蓝色的风筝。
他觉得为了赢得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当他的内心挣扎时,他告诉自己哈桑是哈扎拉人。
相对于他普什图人,一个低等民族的牺牲不值得难过。通过贬低牺牲者价值,来降低自己的内疚感。
他们俩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愿望,用比吃泥巴更惨烈地方式,证明了哈桑对阿米尔的爱。
小巷发生的一切在阿米尔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便赢得了父亲的关注,他的内心仍被巨大的内疚感充斥着。父亲的拥抱暂且安慰了受伤的心灵,他仍然快乐不起来。
内疚感像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它发芽、生长,长大。大到阿米尔的内心难以承受。他无法面对哈桑的眼睛,他想为自己的内疚感寻找出口。
他先要求父亲更换仆人,父亲告诉他,你的事情自己处理。
他又约了哈桑,去他们曾经玩耍的石榴林,那个曾经刻着他们名字的地方。
他期待哈桑向他表达愤怒,他用石榴砸向哈桑,努力地激怒哈桑,哈桑只是号啕大哭,却无法向阿米尔表达恨意。
阿米尔绝望了,他只好用自己的方式,栽赃哈桑偷窃,赶走了他。那年阿米尔十二岁,哈桑十一岁。
哈桑临走前仍努力地维护着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阿里离开了。
阿米尔和他父亲因战乱逃亡美国,哈桑再次被拉辛汗接回照看豪宅,为了保护豪宅不被当权者夺走,哈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人执着于自己的付出,爱的也是自己的付出。哈桑为阿米尔付出得一次一次比多,一次一次比惨烈,直至牺牲了生命。
阿米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虽然不能再和哈桑见面,他的一生都活在自责和内疚中。为了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阿塞夫打断了肋骨,打成了哈桑的兔唇,同时他的内心也渐渐地被治愈。
救索拉博之前,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索拉博是他的亲侄儿。
拉辛汗是阿米尔父子俩的好朋友,在阿米尔未得到父亲关爱之前,拉辛汗对于阿米尔来说,既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又是唯一照亮阿米尔人生的人。
阿米尔这才明白,阿里是父亲的炮灰,哈桑接着又成为他的炮灰。
作为轮回,阿米尔又成为索拉博的炮灰,用自己的爱来赎罪。
阿米尔的父亲选择为穷人付出更多的金钱,让他们生活变的更好来赎罪。在阿富汗他的父亲修了一个很大的福利院,救济穷人的孩子,可惜已经毁于战乱之中。
不是所有的接受者,愿意把内疚感化解为善意,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璐就是一个无底线的付出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成为舞女。
她的家人一面接受着她的卖身钱,一面又鄙视着她所做所为,甚至还践踏着顾曼璐的尊严。虽然二妹顾曼桢是家里最有良知的人,也没能逃脱顾曼璐尊严被蹂躏后疯狂。
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几乎得不到接受帮助的人的尊重,甚至有些人将自己的内疚感化为仇恨,对付出的人的仇恨,更甚于其他的人。
那些赞誉哈桑美德的人,不是他们想成为哈桑。他们大多站在阿米尔的角度,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阿米尔,他们期待着哈桑的出现,可以贪婪地享受哈桑的忠诚、温情、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