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热点 >

螃蟹油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2-12-17 16:56:43编辑:莆仙君

二 / 分 / 明 / 月

传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巴解,是大禹治水的一名将士。巴解在阳澄湖治理水患时,发现一种双钳八爪的硬壳虫子钻到泥土里破坏水利工程,于是想出了个法子。

巴解挖了个大坑,倒入烫水,再把硬壳虫引进去,想送虫下汤锅。没有想到,硬壳虫经水一烫,鲜香味四溢。巴解胆大,剥开一只尝了一口。从此硬壳虫的美味流传了开来,巴解再也不用担心水利工程被破坏了。后来,人们为这双钳八爪的硬壳虫取名为蟹,巴解的“解”加一个“虫”字。

螃蟹本身美味,再经文人雅士之口、之手,便有了如今的食蟹气象。不过,一年到头只有“重阳食蟹,正当其时”,其他时间,很难享用到蟹之美味。第一个熬制螃蟹油的人将享用这绝世美味的时空尽情地拓展了开来。

螃蟹油美味,熬螃蟹油费事、费钱。熬螃蟹油先要剥蟹仁,把蟹肉蟹黄从蟹壳中剥离出来,没有时间、耐心加技术很难搞定。田间劳作,鸡鸣出日落归,一天劳碌下来,还能坐下来剥蟹仁的人很是难得。熬螃蟹油还要佐以价格不菲的猪大油,那时猪肉都稀罕得成年照不上一次面,更别说猪大油了。

再加上,遇有蟹油拌饭烧菜,食量就会猛增,就要添米。在那个但求果腹的年代,很少有人家做螃蟹油。记忆中,我第一次见识熬螃蟹油、吃到螃蟹油是我考取学校,离开家乡,去城里上学的那一年。

老家水乡,蟹不精贵。北风一起,夜里,痒了爪的蟹就到处乱爬。在收割完稻子的田里晾晒着一件件“人”字头的稻草。糊里糊涂的螃蟹在田里爬着爬着天亮了,就躲到“人”字头稻草件下面,想等到天黑再出来爬。父亲拎起一件件稻草,挑顶壳红的母蟹“捡”,母蟹肉多,蟹黄红实。

父亲是四乡八镇的能耐人,细心人,啥都会弄,啥都弄得好。父亲把捡回来的螃蟹用刷子洗干净了,放在锅里,把青灰色的螃蟹煮得浑身通红。当蟹黄顶开了蟹壳,蟹黄油汪汪地向外渗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没有现在的六件套、八件套剥蟹神器,父亲剥蟹仁先掀开蟹壳,用筷子挑出蟹壳顶上的蟹黄,取出其中的胃囊弃之不用;再拧下蟹钳蟹爪,用刀背拍扁蟹钳,挑出钳肉,用剪刀剪去蟹大腿两端的关节,拿根细筷一捅,大腿肉就整整地出来了。小腿实在剥之肉少,弃之可惜,父亲故意把蟹的小腿放在旁边,让看着淌口水的娃们“偷”去解馋;最后,破开裹着蟹肉的蟹体,用蟹爪的尖尖把镶嵌在蟹体间的蟹肉丝丝剔出。

蟹仁剥好后,把猪油切成大块放入锅中,佐以生姜葱酒,先小火后微火,不着急才能熬出洁白如玉的猪油。这个过程很显耐心,火大了,油是出得快,但猪油易黄且味重,会影响螃蟹油的品质。

捞出猪油渣,放入蟹仁。一翻抄,满锅翻泡,渐而橘色透亮。片刻间,厨房蟹鲜四起。此刻,掌握火候最显技术。火候不到,蟹仁中的水分蒸发未尽,蟹油不香,还不能久藏,容易变质;过了火候,蟹肉易柴易枯,没了肉质口感。

恰到好处时,倒入大口容器。稍事冷却,用筷子轻轻搅动,再冷却,再搅动。完全冷却,要凝不凝之时,就不能再动了。这样,确保完全凝固后,蟹肉和清油均匀分布,不至于蟹肉完全沉在容器底部,上面全是清油,下面都是蟹肉。父亲考究,筷子搅动时,能搅出花纹的样子。放在今天父亲一定是奶茶拉花高手。

螃蟹油,其味不输鲜蟹,且入口更柔、更易弥散,更适合与多种食材搭配,而且方便储存携带。

冬天,下面条挑块螃蟹油,煮菜饭挑块螃蟹油,焖豆腐挑块螃蟹油,熬青菜挑块螃蟹油,烧黄芽菜挑块螃蟹油……那美。

我把父亲为我熬的螃蟹油带到学校,来自大城市吃多识广的同学也没有几个见识过这等美味。中午米饭,晚上面条,你挑一块,他挑一块,个个要添饭添面。一个个直嚷嚷,要我赔偿他们饭票。期末回家,室友们与我打招呼,不是“一路顺风”,也不是“再见”,而是“螃蟹油,螃蟹油”。

上一篇:当布洛妮娅变成病娇后竟然将我……

下一篇:超市9.9元1瓶的白酒能喝吗?听听行家怎么说,喝酒还是要讲究点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